一场误会?“腰疼带发烧”,竟是阑尾炎惹的祸!
“医生,我这右边肚子疼得厉害,还发烧,烧到39度,吃了好几天消炎药了,一点用都没有!”
2025年2月底,56岁的王先生(化名)一脸愁容地走进了医院。 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腹痛一直折磨着他,让他寝食难安。
一开始,王先生以为是普通的吃坏了肚子,没太当回事。但疼痛持续不断,还伴随着高烧,他感觉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他在家附近的医院做了检查,泌尿系统的CT片子显示,双肾都有结石。 医生诊断为“双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并给他开了十天的头孢类抗生素。
然而,十天过去了,王先生的腹痛和发烧症状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这让他和家人都心急如焚。在家人的催促下,他来到了我们医院的急诊科。
接诊的医生详细询问了王先生的病史,他没有畏寒、尿频、尿急、恶心呕吐这些典型症状,也没有近期体重减轻或慢性腹痛的经历。 一系列的检查结果也出来了,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都明显升高,这提示着他体内存在着炎症。 为了找到病因,医生紧急为他安排了一次全腹部的CT扫描。
展开剩余83%正是这次CT扫描,揭开了谜底,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问题不出在肾,也不出在尿路,而是出在了阑尾上!
“急性阑尾炎(肝下位阑尾),肝脏VI段还有一个脓肿,大小约22毫米×29毫米。”
阑尾炎?这我们都听说过,不就是右下腹那个“麦氏点”疼吗?怎么会跑到肝脏下面去?还引起了肝脓肿?
“跑错位置”的阑尾:一场罕见的“捉迷藏”
我们平时所说的阑尾,是位于右下腹,盲肠末端的一个小尾巴。急性阑M尾炎发作时,典型的症状就是右下腹固定压痛。但王先生的阑尾,却是个“调皮鬼”,它没有待在自己该待的位置,而是“爬”到了肝脏的下方,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肝下型阑尾炎”。
这种情况有多罕见呢?根据文献报道,在所有急性阑尾炎病例中,肝下型阑尾炎的发生率大约只有0.08%。 也就是说,一千个阑尾炎患者里,可能都遇不到一个这样的病例。
为什么阑尾会“跑错位置”呢?这通常与胚胎发育时期的异常有关,比如肠道旋转不良或者盲肠没有完全降下来。 这种解剖位置的变异,导致了它发炎时的症状也变得非常不典型。 疼痛不再是熟悉的右下腹,而是跑到了右上腹,非常容易和胆囊炎、肝脓肿,甚至是王先生最初被诊断的肾脏疾病混淆。
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阑尾尖端正好顶在肝脏的下方,发炎之后,炎症直接“蔓延”到了邻居——肝脏的身上,在肝脏的VI段形成了一个脓肿。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表现出右上腹疼痛和高烧的症状。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手术是唯一的选择。当天,我们就为王先生安排了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和肝脓肿引流术。 手术中,我们证实了CT的判断:阑尾确实位于肝脏下方,尖端已经肿胀,并被周围组织紧紧粘连。 肝脏上的那个脓肿,也正是由这个发炎的阑尾尖端刺激引起的。 我们小心翼翼地切除了“惹是生非”的阑尾,并彻底引流了肝脏的脓液,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术后,王先生恢复得很好,第二天就排气了,腹痛和发烧的症状也很快消失。 看着他一天天好转,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然而,一份来自病理科的报告,却让整个事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将我们所有人都拉入了一个更深的谜团。
意想不到的“幕后黑手”:阑尾里竟藏着“癌王”
按照惯例,所有手术切除的组织,都需要送到病理科进行检验,这被称为“病理学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王先生切下来的阑尾,自然也不例外。
几天后,病理报告出来了。当看到报告结果的那一刻,我们都惊呆了。
报告显示:在这段长9厘米的阑尾里,特别是在那段肿胀增粗的盲端,充满了大量的、弥漫分布的异常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个头很大,形态不规则,充满了整个阑尾壁。 这不是单纯的炎症,而是——恶性肿瘤!
结果显示,这些肿瘤细胞表面布满了CD20和CD79a这两种“B淋巴细胞”的特有标记物,同时,Bcl-6和c-Myc这两个与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的蛋白也都是阳性。 而反映细胞增殖速度的Ki-67指数,更是高达90%以上!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这是一种什么病呢?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它的特点是肿瘤细胞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发展得非常快。 这种淋巴瘤通常发生在淋巴结、脾脏等淋巴器官,但它也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被称为“结外淋巴瘤”。
但是,原发于阑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说是“罕见中的罕见”。 在医学文献中,这样的病例报道屈指可数。 而像王先生这样,以“肝下型阑尾炎合并肝脓肿”为首发表现,最终才发现是阑尾淋巴瘤的病例,更是全球范围内的首次报道!
回过头来看,王先生的这次“阑尾炎”,其实是肿瘤在作祟。正是因为淋巴瘤细胞在阑尾里疯狂增殖,导致阑尾管腔堵塞、肿胀,最终引发了急性炎症和感染,并进一步波及肝脏。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意外的“阑尾炎”发作,这个潜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还不知道会隐藏多久,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个发现,对我们来说,既是震惊,也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它告诉我们,面对疾病,尤其是那些症状不典型的疾病,绝不能掉以轻心。任何一个微小的线索,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绝处逢生:多学科联手,打响“健康保卫战”
诊断明确后,我们立即为王先生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外科、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的专家们坐在一起,共同为他制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
幸运的是,手术切缘是干净的,也就是说,肿瘤在阑尾的根部已经被切干净了。 术后的全身CT检查也没有发现其他部位有肿瘤转移的迹象。 根据国际通用的Ann Arbor分期系统,王先生的淋巴瘤属于I期,这是最早的阶段。
尽管如此,考虑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高度侵袭性,单纯的手术切除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彻底清除体内可能残存的肿瘤细胞,预防复发,后续的全身化疗至关重要。
在术后一个月,王先生开始了第一次化疗。 4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王先生表现得非常坚强和乐观。他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各项指标都显示,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王先生的经历是不幸的,因为他得了一种罕见且凶险的疾病。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一次意外的“阑尾炎”,让他体内的“隐形杀手”及早暴露,为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肚子疼,别大意!身体的“警报”要听清
王先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1. 别小看任何一次“肚子疼”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多种多样,小到消化不良,大到恶性肿瘤。尤其是当腹痛的位置不典型,或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腹部CT这样的影像学检查,它能帮助医生更清晰地看到腹腔内的情况,避免误诊漏诊。
2. “不走寻常路”的阑尾炎,要当心!
虽然大多数阑尾炎都表现为右下腹痛,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以及像王先生这样存在解剖变异的患者,阑尾炎的症状可能会千奇百怪。右上腹痛、腰痛,甚至只是模糊的腹部不适,都有可能是阑尾炎发出的“求救信号”。 临床医生需要有更开阔的思路,才能识破这些“伪装者”。
3. 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的“最后一道防线”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手术切下来的东西还要送去做检查?王先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答案。如果没有病理科医生的“火眼金睛”,这个隐藏在阑尾炎背后的淋巴瘤就可能被彻底忽略。 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病理检查,它是保障医疗质量,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一环。
4. 现代医学,让我们有更多对抗疾病的武器
从腹腔镜微创手术,到精准的免疫组化诊断,再到靶向治疗和联合化疗,王先生的成功救治,是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完美体现。 面对复杂的疾病,不再是单个医生或单个科室在战斗,而是整个医疗团队在为患者保驾护航。PET-CT等先进影像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进行分期和疗效评估 ,而循环肿瘤DNA(ctDNA)这样的液体活检技术,甚至可以通过抽血来监测肿瘤的动态变化,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
发布于:北京市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