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此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脑梗死诊断及编码规则
展开剩余84%脑梗死临床诊断
1. 脑血栓形成:
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的脑动脉是因为局部血管本身存在病变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故称为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均是由于脑供血动脉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约占全部急性脑梗死的80% ~90% 。
2.脑栓塞 :
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的脑动脉本身没有明显病变或原有病变无明显改变,是由于栓子阻塞动脉所致,故称为脑栓塞。
3.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其供血动脉没有发生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是由于近端大血管严重狭窄加上血压下降,导致局部脑组织低灌注,从而出现的缺血坏死,约占全部急性脑梗死的10% ~20% 。
脑梗死临床分类轴心
临床诊断中,脑梗死诊断不仅需要明确梗死部位,还须确定其具体病因。
ICD-10分类轴心
ICD-10中,脑梗死分类到循环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160-169)
急性脑梗死163类目是双分类轴心,分别是责任血管和病因,与临床诊断原则相同,主轴心是责任血管,次轴心是病因。
脑梗死的编码方法第一步确定责任血管,
第二步明确病因分型。
ICD-10脑梗死的责任血管:
I63.0-I63.2 用于责任血管为入脑前动脉引起的脑梗死。
I63.3-163.5 用于责任血管为脑动脉引起的脑梗死。
I63.6 用于责任血管是脑静脉引起的脑梗死。
I63.9 为未特指的脑梗死,未特指责任血管。
ICD-10脑梗死的病因分型:
血栓形成或者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I63.0 和I 63.3用于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
I63.1 和 I63.4用于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I63.2 和 I63.5用于未特指血栓或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临床诊断与ICD编码
临床诊断脑梗死与ICD编码匹配中产生的问题
一.分型差异:
临床诊断脑梗死常采用TOAST病因发病分型,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5个类型
而ICD - 10是双轴心分类,这种差异易造成编码困难。
二.责任血管与病因确定困难:
明确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和病理生理类型并不容易,临床中可能存在检查不完善、病情复杂等情况,导致难以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和病因,从而影响编码的准确性。
ICD责任血管确定
案例分析
案例1
1、病程摘要,主要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左侧额颞岛叶、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大动脉粥样 硬化型),手术名称是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
手术摘要:血栓抽吸导管置于左侧颈内动脉C7段,负压抽吸血栓,冲洗导管见有长约0.5cm暗红色血栓抽出,在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采用SWIM技术取栓,可见数枚暗红色血栓取出。结合手术记录:责任血管为左颈内动脉和左侧大脑中动脉。
正确诊断编码是:
颈动脉血栓形成脑梗死 I63.0
大脑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 I63.3。
案例2
2、病程摘要,责任血管考虑为基底动脉
手术摘要: 取栓导管送至基底动脉闭塞段近端,予以负压抽吸,可见黑色血栓,抽出。
定性诊断分析:多模CT 及DSA均提示责任血管为基底动脉,手术中基底动脉取出黑色血栓证实责任血管为基底动脉,回顾分析患者病程既往有房颤病史,考虑心源性栓塞可能性大。
主要诊断:急性脑梗死(右侧大脑半球,右侧小脑,心源性栓塞)。
主要诊断编码:
入脑前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I63.1。
案例3
3、病程摘要,定位诊断:综合考虑定位于脑干,丘脑可能性大,责任血管为基底动脉。编码考虑脑梗死的编码方法首先要明确责任血管,再确定病因分型,此例中责任血管为后循环中的基底动脉。
主要诊断:急性脑梗死(脑干,丘脑,心源性栓塞)
其他诊断:持续性房颤。
主要诊断编码:
入脑前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I63.1
案例4
4、病程摘要:左侧鼻唇沟略浅定位于右侧皮质脑干束,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
主要诊断:急性脑梗死(左侧基底节,侧脑室旁)。
编码分析考虑该患者的主要诊断未描述责任血管和病因分型,与医师沟通结合头颅CT定位于左侧基底节、侧脑室旁。定性分析明确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动脉闭塞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主要编码:
大脑动脉未特指的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I63.5。
来源:大兴码课堂
DRGs、DIP系列丛书热售中!
发布于:湖北省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