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6 日,诺贝尔奖得主、分子生物学先驱大卫 · 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安详离世,享年 87 岁。
据其夫人、华裔病毒学家黄诗厚透露,死因是多种并发症。随着这位科学巨星的陨落,世界不仅失去了一位卓越的研究者,更告别了一位重塑现代生物学研究与科学治理体系的远见者。
巴尔的摩与他的夫人黄诗厚
巴尔的摩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 1970 年在 32 岁时发现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该发现证明遗传信息可以从 RNA「逆向」流动至 DNA,一举打破了中心法则的单向性教条。
五年后,他因此与霍华德 · 特明、雷纳托 · 杜尔贝科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里程碑不仅奠定了人类对 HIV 等逆转录病毒的认知基础,也催生了基因治疗、分子诊断等全新领域——如今广泛使用的 RT-PCR 等技术,正源于他的开创性工作。
但他的影响远不止于科学实验。作为 Whitehead 研究所的创立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并先后担任洛克菲勒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校长,巴尔的摩将跨学科合作、开放学术的文化和制度创新深植于科研机构之中。他推动建立共享实验平台、强化学术伦理、倡导科学治理,其理念在全美乃至全球产生深远回响。
科学之路从非坦途。巴尔的摩也曾深陷争议,在合作者 Imanishi-Kari 疑似数据造假风波中经历长达十年的调查。尽管最终被证实并无不当,该事件仍促使全球科学界建立起更严格的数据保存与论文责任机制。他以坚韧与坦诚面对挑战,诠释了科学自净与学者风骨的真义。
他的学术足迹横跨多个领域:从逆转录机制到 NF-κB 通路,从病毒学、免疫学到公共政策;他既是颠覆范式的探索者,也是制度的设计者与教育家。他所培养的众多科学家已在全球各地继续传递他的科学火种。
尤其在中国,巴尔的摩留下深刻印记。
夫人黄诗厚出身安徽、后赴美留学成为杰出学者,两人亦师亦友、携手科研人生。他长期支持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担任西湖大学创校顾问,为该校办学理念与国际化路径提供关键指导;多次访问清华、北大、中科院等机构,推动中国生命科学融入全球前沿。他 2018 年曾在香港公开表达对基因编辑伦理的关切,展现出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今天我们悼念大卫 · 巴尔的摩,不仅是怀念他颠覆生物学认知的辉煌成就,更是致敬他融通微观发现与宏观制度、联结科学理想与公共价值的广阔人生。如同逆转录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流动,他也以一生重新定义了科学所能抵达的边界——既在实验管中,也在人类共同的制度与文明深处。
来源:小红书及相关网络资料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响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种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方法(附全套资料)
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